康语
刻板行为如何干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康语科普

不停地眨眼睛
不断地晃动自己的脑袋
不停地转圈
不断地摆弄自己的手指
不断地看旋转的物品
重复问同一个问题
把物品按照固定的顺序摆放
只穿同一件衣服
只吃同一种食物
回家只能走同一条路,换一条路就会大叫
如厕只用坐便器,蹲便器就接受不了
下车必须关车门,别人关就不行
……

所有的这些都是孤独症孩子刻板行为的表现,更糟糕的是,只要违背了孩子刻板行为的意愿,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行为问题。

孤独症孩子的刻板行为一直是困扰家长的一个问题,想要改变孩子的刻板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什么是刻板行为?

上文列举的都是刻板行为的体现,如果必须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

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刻板动作:比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

此类刻板行为较为简单。

2.刻板思维: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

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3.刻板语言: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打开,什么都是打开,拿起苹果也叫打开,画画也叫打开。

此类刻板行为不能将语言灵活运用,尤其表现在句子组织能力弱。

4.刻板规则:比如,比赛只允许自己赢,不能接受其他结果;或者到快餐店必须吃鸡块,没有的话就会崩溃;又或者是游戏玩熟练之后,拒绝更改任何规则。普通的成人也会刻板,比如开会时抖腿,用老式电话时玩电话线……

在普通儿童中,1岁以内的婴儿或多或少都会有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 但随着年龄增长及能力提升,刻板行为通常都会消失。

在2岁以上的孤独症及发育迟缓儿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为。其中,又以孤独症谱系儿童较多。

在孤独症谱系儿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板行为依次表现为:刻板动作、刻板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等。

也就是说,严重的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更多表现为刻板动作;中等及高功能儿童,更多表现为刻板思维及刻板语言;高功能儿童及阿斯伯格,更多表现为刻板规则。

为什么会有刻板行为?

每一个行为存在,都具有其原因和意义。对于刻板行为来说,其本质原因是,大脑神经本身的损害,具体原因不明。

从实用角度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无事可做:刻板行为一般发生在没事情做的无聊时候。如果儿童在全身心参与其他项目,一般较少发生刻板行为。

2.感官刺激:无聊,加上做某些刻板动作时可以带来感官上的快感,于是,这些行为就被自己强化了。因为,没有什么比获得快感更有力的强化。

3.获得关注:有些刻板行为不是被自身强化,而是被他人强化。比如,一打头,孩子就能得到家长关注(被打骂也是一种关注),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给自己东西也是一种关注),那么这种刻板行为就会被他人强化。

4.智能障碍:刻板行为是一种低级心理发展功能,换句话说,很多4、5岁的儿童,心智能力可能还停留在1岁,所以很多刻板行为就保留下来。

长期看来,只有发展智能,才能从本质上克服刻板行为。

否则一个刻板行为消除了,如果智能得不到有效提升,还会有其他刻板行为发生替代。

但这也有新的矛盾,智能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是你想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一个智商30的儿童,可以将智能提高到40、50、甚至60,但是,很难提升到100。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龄乃至成年孤独症患者,只能过着严格的结构化的生活。

无论如何,早发现、早干预,能提升多少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奇迹发生的。


如何干预刻板行为?

1不要让孩子一个人闲着

当孩子一个人独处或者无聊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刻板行为来打发时间,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刻板行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运用结构化的日程表,把孩子一整天的时间做个规划,让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以此来填充孩子的空余时间,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

2寻找替代活动,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出现刻板行为时,我们应该立刻介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越陷越深。

例如孩子不停地摆手,我们可以教他玩手指游戏或者玩橡皮泥,总之用有意义的活动替代无意义的刻板行为。

3不停的泛化

每学习一个新事物,一定要给孩子泛化,避免孩子出现刻板行为。

例如我们用卡片学习猫,我们就要带孩子去看真正的猫,不同颜色的猫,让孩子听猫的叫声,摸摸猫的身体。让孩子多感官一起参与,来对这个猫形成一个更立体的印象。这样孩子对猫的认识就不会刻板的停留在卡片上了。

a.地点的泛化

比如孩子只愿意在家上卫生间,在外面不愿意进卫生间。那我们可以从熟悉的朋友家中开始,或者熟悉的学校、商场开始,即使孩子只愿走到卫生间门口,也要给予强化。

也可以让家人陪同,逐渐一步步的让孩子接受。之后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再次多泛化1-2个不同地点的卫生间,较终帮助孩子。

再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天坐电梯回家,忽然电梯坏了,走楼梯就哭闹不止,这时就需要地点泛化。

妈妈每天带他走不一样的路回家,有时候坐电梯,有时候走楼梯。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点泛化,直至孩子能够接受任一回家方式。

b.时间的泛化

比如,一个小朋友每天上午上学,下午去公园。一旦更换,孩子不愿意。这时我们就要注意时常更换顺序,让他逐步接受。

可以借用视觉时间表,刚开始提前几天每天告诉他会有改变。然后逐渐缩短告知时间和次数,直到他能接受为止。

C.人物的泛化

比如,妈妈每天送孩子上学,一旦换了别人,孩子就情绪奔溃了。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孩子熟悉的人开始,爸爸、爷爷、奶奶,时常更换,让他逐渐接受。

d.物品的泛化

比如,孩子时时刻刻都要拿着一个绿色小球,不愿意放下,否则哭闹不止;此外,这也极大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这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其他颜色的同款小球进行替换联系,逐渐变为其他物品。于此同时,可以练习拿起放下,甚至是给予归还的练习。

e.形式的泛化

比如,搭积木时,小朋友每次只愿意从左到右,不能接受其他等形式。于是,我们就将形式从孩子比较能接受的方式开始,经常变换,让他逐渐接受。

4提高孩子的能力

其实孩子出现很多刻板行为,追根究底还是孩子自身能力的缺陷,一旦能力提上来,孩子很多的刻板行为也会随之而消失。

例如孩子一直走同一条路线,当父母带孩子走很多不同的路回家之后,他也能慢慢改变这个刻板形式。再比如孩子总是问同一个问题,重复同一句话,但是当孩子能力上来,能够真正理解他们问题的意思后,就重复问了。

5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孤独症孩子刻板行为有些是可以改变的,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若我们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善加引导,也许会变得更具意义。

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欢把家里的物品都按固定的顺序安置,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整理能力。还有的小朋友喜欢按顺序摆放物品,这可以发展成未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如图书管理员就需要将书按照编号摆好。

早发现,早干预,孩子的“刻板行为”不是定局,关键在于身为家长的你,如何引导改变!



更新时间: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