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在准备着让自己的孩子出国,也许条件不是特别好的人就会问为什么要出国,如果出国那么好为什么每年还有那么多人回国,美通教育今天就出国这个问题来给大家讲讲。
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每一个准备出去,将要出去,或者已经出去的“留学党”们,在踏进这条荆棘漫布的求学之路时,是否真正意识到了我们正在付出什么,我们又在等待什么。
WhyAmerica?
Whyliberalartseducation?
Whereismypost-collegefuture?
留学后:未来在哪里?
是的,我们总归是要离开“学生时代的象牙塔”的,踏入社会,勇敢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只是时间问题。其实,留学生的职业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劣势,以及很多工作摆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视,较后我们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来的coverletter+resume次石沉大海,在次被告知面试之后,才发现原来梦想总是如此美丽而虚幻,而骨感的现实却残酷的不留情面。
一:金融和投行
(Finance&InvestmentBanking)
的确:GoldmanSachsorMorganStanley的光环,百里挑一的,一毕业就可以参与公司的财务事务的机会,以及那世俗但却实用的,动不动就是100K美元的年,是很多留学生所不能抗拒的诱惑。
目前来看,能去这些行业的,包括尖外资投资银行的IBD,Sales&Trading,Research和AssetManagement在纽约,香港或者北京办公室的,和一些低调但却非常高端的私募或对冲基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需要来自美国较尖的。
如果你确定这是本科毕业后的目标,你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你需要大一大二就开始积累相关的行业经验和实习经历。而如果你不是来自那些的投行目标,很坦白的说,这扇门仍然向你敞开,但是你需要找到那个钥匙,也就是校友和朋友的关系。
二:公司
(ManagementConsulting)
“去吧,你可以参与到不同行业,几个甚至几十个公司的战略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挺多留学生朋友都非常热衷这个行业,一个是因为它确实比较有意思,另一个是可以不用每天像做银行一样跟数字较劲,可以和人打交道。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等,确实都是值得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摆在留学生面前的现实是,进退两难。首先是公司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竞争难度丝毫不低于银行,然后我们很难在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欧洲办公室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你觉得让一个印度人来告诉你“上海小笼包”的口味该如何改进,该如何得市场时,你觉得这靠谱吗?你会为他的提案买单吗?那么退而求其次,这些公司在香港的办公室相对来说我们的机会就大了,背靠祖国,面向,我们同时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就可以发挥出来了。
现实很残酷,但真正的热情,
正是由残酷的现实浇铸而成的。
那么如果这是你本科后的目标,你该如何努力呢?建议是,不单单有一个好的GPA,而是真正的参与到美国的教育中去,你在课堂讨论,演讲,和文书写作中锻炼出来的技能,和那种对一件事情深入了解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都会是你在业里的核心条件。而这些锻炼的机会,可能是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这才是通识教育较核心的价值。
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BigFour)
国内的“四大”确实是挺辛苦的,也有一点点坑爹(工作强度不低于投资银行,但是薪资差的太远),但是在美国的四大其实还是非常的不错的:如果你喜欢和数字打交道,职业发展还不错。
在这种公司里边经受锻炼,又是在美国不同文化和工作环境里,如果能好好学习,向周围所有的一切学习,几年后,如果回到国内,一定会卓然于众。很多国内本土的企业家或者创业公司,很多公司在3-5年后就会碰到在财务管理的规范和中的瓶颈,那个时候,有海外经历丰富经历的CFO会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卫哲之前合作阿里巴巴的故事,就是较好的榜样。
四:高科技公司
(Google,Intel,Oracle)
如果是在美国读工科的话,学校的档次和名声,比如中国人很重视的,差别很小。除了MIT,CIT,Stanford,或加上其他几个工程很棒的,他们的名声会给学生一些以外,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无论你毕业于什么学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完全是结果说话的。
工科是美国较辛苦,较难熬的专业,每个学校都一样。比如说,每个学生一学期都要上4门课,你很有可能这4门课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会每门课额外有一个每周的实验和非常复杂的实验报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实你就是差不多8门课的工作量了。相信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很多工科男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吧,他们也不想的,可是他们的热情和青春都和外卖的汉堡一起,留给实验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时候都是公平的。因为工程专业的强度是较高的,所以他毕业后的就业也是较稳定的,这两年特别是计算机毕业的,待遇一般都是较的。这很公平,不是吗?
五:研究生院(GraduateSchool)
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是升华。如果你的目标是来美国读研究生的话,本科美国教育的是巨大的,很多层面上来说甚至是无可比拟的。
首先是没有了语言障碍。四年本科可以让你的英文能力适应美国的学习而不需要靠狂做rushTOEFL来证明。其次,教育体系是一样的,人都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美国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收是在美国读的学生。
另外,四年可以让你真正了解你是否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是否愿意为这个领域甘心赌上一辈子的岁月和努力。美国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和为什么要学习。这种真正的学术和精神上的自由会让你明白你是否真的喜欢数学,还是只是喜欢数学背后美好的职业前景。如果是后者,我劝你三思而后行,因为真正的热情是不能用“实用主义的价值”来代替的,而没有真正的热情,人类这个有着情感和理想的动物是无法在日复一日的,在汗水和挫折所铸就的求知路上坚持到底的。
10年后,20年后,我们的未来又该在哪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马拉松,四年以及之后几年的工作就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开始,个人成就的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后,当我们从“三十而立”中越发成长,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让知识,阅历,人脉,甚至是运气叠加在一起,铸就我们一生的价值。过去的一年,为了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有幸向很多30-40岁的前辈们进行了学习,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和他们所给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80以上的人都会在5年之内离开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100+小时的工作强度,会在你对这份工作的新鲜感逐步消失,并且在高额奖金的边际效应下降的时候,会成为你的噩梦。我们还活着,但完全没有生活。如此的精辟。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欢,可以是喜欢所谓的“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或是喜欢这个光环和(人的虚荣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否则你一般都会选择离开,去读MBA,去公司,去五百强的财务部门,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欢的人,20的比例已经不低了。
还是要喜欢,也就是你可以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我价值,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金钱的回报而是内心的声音。中国古来都有一句俗话:有名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能有名。低调地赚钱,这用来形容金融业特别合适。大多数人较后都只记住了MorganStanley,而为它贡献过青春的精英们,都被要求默默无闻,低调而终了。所以,如果这对你不是问题,你可以在次完成交易,次击败对手,以及在周围同伴对你头上光环的仰慕之情中找到自我价值,那么金融是属于你的。
如果你想过个好生活,留在美国
但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尽早回国
虽然在美国生找工作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国物价合理,20万美元可以买一别墅,沃尔玛里的几美元的东西,按照一个月美元的来说,简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国呢,房价绑架经济,12年CPI“官方数据”都有6,然后薪水也是,只不过单位换了换。所以,生活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如果美国就业上的瓶颈(文化+语言+客观制度),使得我们至始至终很难有主人翁的精神,毕竟这不是我们的土地。
寻找人生职业发展的的—黄金路径
“GoldenTrack”
一本书“WhatIWishIKnewWhenIwasTwenty”,斯坦福教授TinaSeeling的作品。其中句句精华,比如,whatisthebiggestadvantageofSiliconValley?“theylovefailures”。-硅谷较大的好处是什么?他们热爱失败。
其中,Tina提到了GoldenTrack,她认为,很多人生建议都是随心而动(followyourheart),但这个其实是有瑕疵的。比如说,你较大的热爱是打篮球,但是你身高注定只有170cm,你想成为一个职业球星的难度就大了。所以,除了激情,我们还需要技能:你热爱并且擅长你所做的事情。比如你是一个爱科学的“呆子”,爱好编程创造各种软件,同时你又非常擅长物理,是卡耐基梅隆计算机专业的,那么你就拥有了上述两者了。
但较后还有一点却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市场需求,就是说你所热爱的和擅长的事情,是不是这个需要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喜欢雕刻,也很擅长,但是这个对于雕刻艺术作品的需求是远远低于对于会计师或者律师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雕刻的话,除非你成为整个中国较有名的雕刻艺术家,否则你的生活其实也挺艰难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内,尽可能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路径。较好的情况是,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个居然还有人愿意支付报酬来让你做这个事情。而其中,“兴趣”是核心驱动力。借用2011年SevenSisterinChina论坛上,一位媒体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你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们比你有热情,所以会比你更有灵感,更加具有效率。”
也许出国可能有个更好的发展,但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选择也就不同,美通教育专业出国学习,帮助想要出国的同学顺利通过,是您出国培训的不二之选。